万象更新迎“立春”
立春是春季开始的节气。气候学上常以每五天的日平均气温稳定在 10℃以上的始日划分为春季开始。
俗话说:“春打五九尾,春打六九头。“即”立春”之日不在“五九尾”便在“六九头”。立春以后,白天逐渐增长,气温慢慢回升,土壤由下层开始化冻,冻土变浅。这期间仍有强寒潮侵袭,天气干旱,常有大风和降雪。
草木萌动“雨水”到
雨水是24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。“雨水”时值阳历2月下半月,农历多为一月下半月。“雨水”是反映雨量变化的节令,意味着从这以后,中国广大地区将停止降雪,开始下雨,黄河中下游一般每年3月上中旬终雪,2月中旬初降雨,有的年份终雪期和初雨期有提前或推迟。到雨水节气,由于暖湿的东南季风开始登陆,雨量逐渐增多,但多数年份降雨稀少,十年九春旱为华北大地之常规。气温陆续回升,小麦自南向北开始返青。土壤中的水汽不断上升,凝聚在土壤表层。土壤夜冻日融,开始返浆。
雷声一响齐“惊蛰”
“惊蛰”是反映物候的节令,时值阳历3月上半月,农历二月上半月,天气渐渐回暖,春雷开始震响,蛰伏在泥土里的冬眠动物和多种昆虫感于春季温暖,震惊而出。故古籍《群芳谱》上说:“雨水后十五日为惊蛰,蛰虫震惊而出也。”俗话说:“春雷一响,惊醒万物。”本节气逢“九九”到“九尽”,华北大地大部分完全解冻,故有“惊蛰断凌丝”、“惊蛰地气通”的说法。
降雨量有所增加,古有“二月二,龙抬头”之说,意思是到农历二月初二,天要下雨,此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。但是,华北大地农历二月上半月,少数年份雨水充沛,多数年份降水稀少。蒸发量迅速增大,旱情继续发展。华北大地一般3月中旬为降雪终止期。
阴阳相伴为“春分”
3月20日或21日是春分,春分日太阳直射在赤道上,南北半球昼夜平分。若以立春至立夏作为春季,则春分正好平分了春季。春分时节,中国除东北和西北地区外,都进入明媚的春天,华南更是一派暮春景象。在辽阔的大地上,杨柳青青、莺飞草长、小麦拔节、油菜花香。
节气到了春分,北方冷空气势力进一步减弱,南方暖空气增强,故气温和降水量继续提高。拿苏州来说,常年3月下旬平均气温9.8℃,比中旬高出1℃;降水量30毫米,比中旬增加5毫米。但通常气温不会降到0℃以下。
“春分麦起身,一刻值千金。”在农业上要继续搞好开沟防渍工作; 早稻育秧开始,要在冷尾暖头抢晴播种。春分也是植树造林的极好时机,应抓紧完成春季造林工作。
桃李尽笑天“清明”
清明是24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,清明是清洁明净的意思。清代《帝京岁记胜》载: “万物生长此时,皆清净明洁,故谓之清明。”清明前后,气候逐渐转暖,但这时正是冷暖空气冲突剧烈的时候,海洋上空的暖湿空气日益加强,经常不断地与南下的冷空气相遇,形成忽冷忽热、时晴时雨的“雨纷纷”天气。这时期,黄河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区平均气温一般在13℃~14℃以上,气候宜人,草木繁茂,嫩芽丛生,小叶翠绿,清洁明净的春季风光代替了草木枯黄、满目萧条的寒冬景象。黄河中下游由于雨水较少,更是万里晴空。
清明后,气温回升较稳定,雨量也明显增多,日照时间有所加强,江南稻区已是浸种催芽、精做秧田时节,是农民进行春耕、春种和植树造林的大好季节。
雨生百谷有“谷雨”
谷雨是24节气中的第六个节气,谷雨是雨生百谷的意思。古代解释即所谓“雨生百谷”,故此得名。它反映了“谷雨”的现代农业气候意义。谷雨前后,气温比较稳定,一般天气较暖,雨量也开始比以前增加,这时期雨水对越冬作物生长和春播的种子发芽出苗有利。但雨水过多或严重干旱则往往造成危害,影响后期产量。且此时多见冰雹,此时正值小麦、油菜成熟和春播大忙,对农业生产会造成一定的威胁。谷雨节也是一年中日是差较大的时期,时而出现较高的温度,时而有强冷空气南下,造成剧烈降温,甚至会出现冰雹等灾害性天气。
物茂色绿到“立夏”
顾名思义,立夏是指夏季开始。但是,各地冷暖不同,入夏时间实际上并不一致。按气候学上以五天平均气温高于22℃为夏季的标准,立夏前后,南方地区南部刚跨进夏季; 华南其余的地区气温为20℃左右,还处在“门外无人问落花,绿阴冉冉遍天涯”的暮春时节;而低海拔河谷则早在4月中旬初即感夏热,立夏时气温已达24℃以上,可谓夏日炎炎了。《易纬》有立夏“电见”之说。但就南方而言,即使在初雷最晚的华南西北部,常年雷暴也始于4月上、中旬,“电见”无须等到立夏。
立夏以后,正是华南中稻大面积栽插的需水关键期,大雨来临的早迟和雨量的多少与农业生产关系密切。此时如不下较大的雨,那些无水灌溉的农田就无法犁耙栽秧。据气候资料统计,多年平均大雨开始期,华南东部在4月中下旬,中部在5月中下旬,西部在5月下旬。5月雨量华南东南部为100~200毫米,西北部为75 ~100毫米。华南西部、中部因大雨开始较晚,雨量偏少,往往有夏旱露头。
这段时间,正当华南收获小春作物,播栽大春作物,特别要注意多变天气的影响。晴天要及时抢收,雨天应抓紧栽插,连阴雨天气须提防小春收获物生芽、霉烂,还要搞好抗旱保苗,警惕20℃以下的低温对早稻的危害。立夏后,气温显著升高,炎暑将临,雷雨增多,一般夏熟作物进入灌浆、结荚的关键时期,春播作物生长渐旺,田间管理进入紧张繁忙阶段。
小得盈满为“小满”
小满是24节气中的第八个节气。“小满”时节谨防灾。“斗指甲为小满,万物长于此少得盈满,麦至此方小满而未全熟,故名也。”这是说从小满开始,北方大麦、冬小麦等夏收作物已经结果,籽粒渐见饱满。它是一个表示物候变化的节气。南方地区的农谚赋予小满以新的寓意:“小满不满,干断田坎”;“小满不满,芒种不管”。把“满”用来形容雨水的盈缺,指出小满时田里如果蓄不满水,就可能造成田坎干裂,甚至芒种时也无法栽插水稻。因为“立夏小满正栽秧”,“秧奔小满谷奔秋”,小满正是适宜水稻栽插的季节。
从气候特征来看,在小满节气到下一个芒种节气期间,全国各地都是渐次进入了夏季,南北温差进一步缩小,降水进一步增多。小满节气之后人们确实关注气象问题,它是收获的前奏,也是炎热夏季的开始,更是疾病容易出现的时候。建议人们要有“未病先防”的养生意识,从增强机体的正气和防止病邪的侵害这两方面入手。
菱放榴红是“芒种”
“芒”是指麦类等有芒作物收获;“种”是指谷类作物的播种。意指大麦、小麦等有芒作物种子已经成熟。即人们常说的“三夏”大忙季节。
对中国大部分地区来说,芒种一到,收、种、管交叉,是一年中最忙的季节。天气的变化对小麦最终产量的影响极大。必须抓紧一切有利时机,抢割、抢运、抢脱粒,以保证到秋前有足够的生长期。夏大豆、夏玉米、夏甘薯等作物的产量均随播( 栽) 期的推迟而明显降低,芒种后,中国华南东南季风雨带稳定,是一年中降水量最多的时节,长江中下游地区先后进入梅雨季节,雨日多,雨量大,日照少,有时还伴有低温。
日长至极到“夏至”
夏至是24节气中的第十个节气。至,是极的意思,是日形长到终极的意思。这一天( 北半球) 昼最长,夜最短,天气开始炎热。《汉学堂经解》所集崔灵恩《三礼义宗》中也说: “夏至为者,至有三义:一以阴阳气之至极,二以明阳气之始至,三以明日行之北至。故为至。”这天太阳的高度最长,阳光几乎直射北回归线,北半球白天最长,黑夜最短;过了夏至日,阳光直射位置逐渐向南移动,白天开始一天比一天缩短。南半球则相反。天文学上规定夏至为北半球夏季开始,气候学上则以每5天的平均气温高于22℃ 的始日作为夏季开始。
夏至后,北方气温高,光照足,雨水增多,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发育。长江中下游地区仍处在梅雨期,往往出现持续时间长、雨量大的降雨,形成洪涝灾害,甚至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威胁,应注意加强防汛工作。夏至后进入伏天,农作物生长旺盛,杂草病虫迅速滋长蔓延,需加强田间管理。所以农谚中有“夏至进入伏天里,耕地赛过水浇园”、“进入夏至六月天,黄金季节要抢先”等说法。
蝉噪高阳要“小暑”
“小暑”时值阳历7月上半月,农历六月上半月。“小暑”是反映温度变化的节令。“暑”是炎热的意思,“小暑”表示虽然炎热,但还不是一年最热的时期。这时地面积聚的热量已接近最高峰。“夏至”后,直射的阳光逐渐从北回归线南移,但地面接收的热量辐射仍大于散发的热量,近地层热量继续增多,加上季风盛行,多下沉气流,热量不易扩散,形成高温高湿的伏天。平均气温的年极值不少年份就出现在本节气。
本节气雨季开始,雨量集中,是全年降水最多的一个节气,常出现大到暴雨,有些年份出现涝灾,并引起洪水的暴涨。但也有的年份降水稀少,出现伏旱。
酷热之极进“大暑”
“大暑”时值阳历7月下半月,农历六月下半月。“大暑”是反映温度变化的节令,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。古书《24节气解》中说: “大暑,乃炎热之极也。”到了大暑,正值中伏。俗话说,“冷在三九,热在中伏”,这就说明了大暑这个节气的炎热程度。“大暑”期间这么炎热是因为自入夏以来,地面上白天从太阳光中吸收的热量多于夜间放散的热量,热量不断积累,到大暑期间,所积累的热量达到了顶峰,所以大暑节最为炎热。如山东省德州市德城区1955年7月23日高温竟达43.4℃。大暑期间,也是雨量集中的时期,一般比小暑节气少些。东部沿海地区是台风最多的时候,有时带来暴雨。有的年份,降水稀少,造成严重的伏旱。
颤声渐断“立秋”至
“立秋”时值阳历8月上半月,农历七月上半月。“立秋”是反映季节变化的节令,农历上表示秋季的开始,但按气候学的标准划分,仍属夏季的范畴,到九月上中旬才真正进入秋季,故有“三伏未尽秋到来”之说。此时温度开始下降,一般早晚有些凉意,中午前后依然炎热,甚至超过前两个节气的温度。
立秋后,雨量开始减少,但也有大风和暴雨出现。有的年份立秋后连阴雨造成内涝,也有些年份出现早秋旱。一般光照充足,有利于秋季作物的生长发育。
暑止风凉到“处暑”
“处暑”时值阳历8月下半月,农历七月下半月。“处暑”是反映温度变化的节气。古籍《群芳谱》中说:“阴气渐长,暑将伏而潜力也。”《24节气解》中也说:“处,止也,谓暑气将于此时止也。”可见“处暑”是表示暑热即将过去的意思。
“处暑”期间温度下降,早晚凉爽,中午炎热,以气候学标准划分,还属夏季范畴。昼夜温差较大,有利于早秋作物和果品灌浆成熟,故有“秋不凉,粒不黄”之说。本节气降水减少,汛期一般在8月底9月初结束,但有时受台风的影响,东部沿海地区仍可出现暴雨。有的年份旱象严重,也有的年份阴雨连绵。
露凝而白“白露”降
“白露”时值阳历9月上半月,农历八月上半月。“白露”是反映天气现象和气候变化的节气。古籍《群芳谱》中说:“阴气渐重,露凝而白也。”可见“白露”是表示天气渐凉,空气中的水汽在夜晚常在草木等物体上凝结成白色的露珠。为什么“白露”节气水气容易凝结成露呢? 这是夜间温度低的缘故。俗话说:“白露秋分夜,一夜冷一夜。”这时,昼夜温差增大,白天温度还比较高,夜间温度却已较低,靠近地面的水蒸气遇冷,便凝结成小水珠。本节气是全年昼夜温差最大的一个节气,一般在10~15℃。
“白露”期间降水减少,但年际间差异较大。此时,是全年风速最小的一个节气。
凉风碧空是“秋分”
“秋分”时值阳历9月下半月,农历八月下半月。“秋分”是反映季节变化的节气。古籍《群芳谱》中说:“至此而阴阳适中,当秋之半也。”按农历讲,“立秋”是秋季的开始,到“霜降”为秋季终止,“秋分”恰为从立秋到霜降90天的一半。这一天,太阳直射地球的赤道,因而地球上绝大部分地方和“春分”节气一样,都是昼夜平分,各为12个小时,故称之为“秋分”。“秋分”日过,太阳直射的位置逐渐移向南半球一侧,北半球开始夜长昼短,得到的太阳光和热量逐渐减少,根据气候学的标准,正式进入了秋季。此时,天气晴朗少云,凉爽宜人。个别年份出现早霜冻。本节气是黄河中下游大部分地区播种冬小麦的最好时期。
本节气间,由于夏季风的撤退,降水量显著减少,有的年份则无降水,影响秋播。
露气冷凝谓“寒露”
“寒露”时值阳历10月上半月,农历九月上半月。“寒露”是反映天气现象和气候变化的节气。古籍《24节气解》中说:“寒者,露之气,先白而后寒,周有渐也。”可见“寒露”是表示露水更浓,天气逐渐由凉转寒。“寒露”时节,随着从西伯利亚来的冷空气势力的逐渐增强,中国华北大地气温下降速度加快,而且昼夜温差增大,有些地方开始出现霜冻。
本节气间,降水明显减少,有些年份则无降水,有的年份冬季风迟迟不来,夏季风仍较盛行,造成秋雨连绵。多数年份,光照充足,是全年日照率最高的节气,素有”秋高气爽“之称。
风萧萧兮要“霜降”
“霜降”时值阳历10月下半月,农历九月下半月。“霜降”是反映天气现象和气候变化的节气。古籍《24节气解》中说:“气肃而霜降,阴始凝也。”可见“霜降”表示天气逐渐变冷,开始降霜。气象学上,一般把秋季出现的第一次霜叫做“早霜”或“初霜”,而把春季出现的最后一次霜称为“晚霜”或“终霜”。从终霜到初霜的间隔时期,就是无霜期。
华北大部分地区初霜期在10月下旬,与本节气相吻合。初霜期来得越早,对农业生产危害越大。本节气降水量明显减少,有些年份则无降水。极个别年份降水多,造成农田积水。
万物收藏迎“立冬”
“立冬”时值阳历11月上半月,农历十月上半月。“立冬”是反映季节变化的节气。古籍《群芳谱》中说:“冬,终也,物终而皆收藏也。”就是说,到了“立冬”,不仅各种作物应该收获,而且应该晒好、储藏好。可见,中国自古以来,就有“秋收冬藏”之说。
按农历讲,“立冬”就是冬季的开始。但按气候学标准划分,华北大部分地区冬季开始的时间,大致在10月底到11月上旬末,和本节气最为吻合。
“立冬”过后,一般说来,气候转寒,天气一天比一天冷,而且有的地方开始下雪和地面结冰,但夜冻日融。天气的变化并不都是突然的,在这个时期常有一段“回暖期”,也就是人们常说的“十月小阳春”。
本节气降水比前一个节气略少,但年际间比较稳定。晨雾天气增多。
乱玉碎琼是“小雪”
“小雪”时值阳历11月下半月,农历十月下半月。“小雪”是反映天气现象的节令。古籍《群芳谱》中说:“小雪气寒而将图 32 小雪时节雪矣,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。”这就是说,到“小雪”节气由于天气寒冷,降水形式由雨变为雪,但此时由于“地寒未甚”故雪量还不大,所以称为小雪。
随着冬季的到来,气候渐冷,不仅地面上的露珠变成了霜,而且也使天空中的雨变成了雪花,下雪后,使大地披上洁白的素装。但由于这时的天气还不算太冷,所以,下的雪常常是半成半融状态,或落到地面后立即融化了,气象学上称之为“湿雪”; 有时还会雨雪同降,叫做“雨夹雪”;还有时降如同米粒一样大小的白色冰粒,称为“米雪”。
本节气降水依然稀少,远远满足不了冬小麦的需要。晨雾比上一个节气更多一些。
雪花纷纷降“大雪”
“大雪”时值阳历12月上半月,农历十一月上半月。“大雪”是反映天气现象的节气。古籍《24节气解》中说: “大者已图33大雪时节盛之辞,由小至大,亦有渐也。”意思是说,到了“大雪”时节,降雪量将由小变大,有可能出现积雪。
自古以来,中国就有“瑞雪兆丰年”之说,这是因为雪和积雪对农作物有许多好处: 一是雪可以保暖,起到提高地温的作用;二是可以防旱,这对防止春旱和冬小麦返青是很重要的; 三是雪可以肥田,积雪含有大量的氮化物,可增加土壤肥力;四是雪可除虫灭病。此外,用雪水浸种可以提高种子发芽率; 家畜和家禽饮用雪水还可增强体质。但是,雪能给人带来一定的危害。例如: 积雪过厚会影响交通,暴风雪易对畜牧业、拱棚瓜菜造成极大危害。
一般年份大雪节气下大雪的频率并不高,因而降水量依然稀少,但雾日之多为全年之冠。
日南至极而“冬至”
“冬至”时值阳历12月下半月,农历十一月下半月。“冬图34冬至时节至”是反映季节变化的节气。古籍《24节气解》中说:“阴极之至,阳气始生。日南至,日短之至。日影长至,故曰冬至。”“冬至”这天太阳直射地球的位置最偏南,直射南回归线,即南纬23°30'。这一天,北半球各地的太阳高度角最低,是一年中白天最短、日照时数最少的一天,所以“冬至”又叫“日短至”。过了“冬至”,白天开始一天天增长,夜晚一天天缩短。素有“冬至当时归三刻,拙女多纳三针线”之说。从此进入数九寒天,天气渐寒。
“冬至”是一年当中降水量最少的一个节气,多数年份无降水或有微量降水。接上连下几个节气均无降水的年份并不罕见。
出门见冰“小寒”到
“小寒”时值阳历1月上半月,农历十二月( 腊月) 上半月。“小寒”是反映温度变化的节气。意思是天气虽然寒冷,但还不图 35 小寒时节到最冷的时节,故名“小寒”。但是,华北大地往往“小寒”节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,所以素有“小寒胜大寒”之说。如山东省德州市德城区1958年1月15日极端最低气温竟降至-27℃ 。本节气冻土深度日趋增加,一般达30~35厘米。降水量有所增加,但依然稀少。
天寒地冻“大寒”临
“大寒”时值阳历1月下半月,农历十二月下半月。“大寒”过后就到了农历年,有的年份“大寒”节将持续到农历正月上旬。素有“小寒大寒,杀猪过年”之说。“大寒”是反映温度变化的节气。古籍《24节气解》中说:“大者,乃凛冽之极也。”意思是说,到“大寒”,是气候达到最冷的时候。
“大寒”节气为什么这么寒冷呢? “冬至”这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,北半球白天最短,地面接收太阳的热量最少,夜间散发的热量最多,但由于地面在夏秋季积累起来的热量继续散发,近地面空气的温度还不是降到最低的时候,至“大寒”所余热量最少,地面积累的热量达到最低点,气温降至最低。所以,一年中最冷的时候是“大寒”,而不是在白昼最短的“冬至”。所谓“三九四九冰上走”正是在“大寒”前后这段时间。此刻,常有寒潮、大风天气。千里冰封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,此时表现尤为突出。不过,有些年份“大寒”前后一两天气温降到最低值,天气特别寒冷,但接着天气转暖,整个“大寒”期间还不如“小寒”期间冷。
本节气一般降水稀少,或无降水。也有的年份大雪屯门,道路堵塞,影响人们的正常活动。